如何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 6 days ago
- 7 min read
這裡有兩個比較沈重的問題:
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是否和原生家庭有直接關係?
你是否遇到過情緒極其不穩定的伴侶?你認為這是他的錯嗎?
以下會講到 3個人性實驗以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包括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 & 安全型依戀。
或許看完後,你會更好的理解「生活中容易情緒不穩定」的人。
阿德勒 (Alfred Adler) 認為,原生家庭的確塑造了一個人的人格
但,一個人究竟是「樂觀」還是「悲觀」
一個人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
一個人是否願意從「自己的自卑」或「自己的陰影中」走出來
完全是取決於他自己,和原生家庭沒有太大關係
而弗洛伊德 (Sigmund Preud) 的觀點卻認為童年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一個人性格中有非常大缺陷或長大後有很大的痛苦,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他的童年有一個類似的傷疤。

以下是人性方面的測驗,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一個人的童年或原生家庭會給一個人帶來終生的傷害:
第一個實驗
在1966年的時候,羅馬尼亞🇷🇴 政府由於人口減退,所以他們要求本國40歲以下婦女在沒有生夠4個孩子不能墮胎。所以當時造成了很多家庭負擔不起開銷,於是就放到了孤兒院,產生了很多孤兒。
但孤兒院的老師幾乎是忙不過來的(1個人要照顧20幾個嬰兒),於是乎他們發明了一個方法:軍事化管理法
也就是說,7點鐘所有的孩子必須起床、7點半必須吃飯,半小時內吃飽、固定的時間必須自由活動和睡覺。
這些小孩在出生沒多久,就完全被軍事化管理並且是沒有陪伴,沒有母愛的加持。

過了很多年以後,美國研究者去追查這些當年在孤兒院裡長大的嬰兒,發現他們性格上是有些差異,但都有一個巨大的共同點,就是安靜的可怕(一種沒有靈魂的安靜)。
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就是,這些孩子之所以失去了靈魂,或是失去了愛人或被愛的能力,極大的原因是因為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得到母愛。

第二個實驗
在1930年時候,一個科學家 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因為沒有辦法直接拿人類做實驗,所以他就開始用猴子做實驗(因為猴子與人類最接近)。
於是他把一些幼猴單獨關在了一些房間裡,讓這些幼猴和自己的母親分離。他就發現了人之常情的現象,這些幼猴在與母親分離以後都會出現狂躁,憤怒或是非常敏感的狀況。
而分離的過程中,不管你給它什麼東西,它都會扔出來 / 撕碎 / 撕咬。
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就在料理完某個幼猴之後,給它在房間裡面放了一個毛巾,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現了,就是這個猴子依偎在這條毛巾上,就像撫摸它媽媽一樣。
他們就猜測這毛巾的毛可能像它媽媽的皮膚,而幼猴需要媽媽的滋養,就意想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同時期,又有另一個心理學派的人認為 ”人之間其實是不太存在愛“的,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孩子對於母親的愛其實只有需求:
「你為什麼愛你媽?因為你要喝你媽的奶水。」
「你為什麼愛你爸?因為他可以保護你。」
於是這位 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 就做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實驗:
他往這個幼猴的房間裡放了兩個類似於它媽媽的存在,
一個是用鋼絲球做成的母猴形狀 + 胸部位置有乳汁(放置一個有乳汁的奶瓶)
另一個是把它的質感做的跟它媽媽一樣(絨毛)+ 沒有乳汁

剛開始,這猴子就去擁抱去撫摸絨質的假媽媽,但它會餓,結果後來發現鋼絲球的媽媽乳房有乳汁,於是它就去喝這個乳汁,喝完後它又回到絨毛媽媽的身上。
經過反覆不斷的實驗,就發現這隻小猴子只要在餓的情況下就去喝這個乳汁,但在其他的情況下,永遠是抱著質感比較像自己媽媽的猴子。
所以,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一個孩子對於母親的這種愛是天然的!
就是人是有這種依戀、依賴,而不是孩子對於「需求」。
是真的有愛,有與生俱來的依戀,尤其是孩子對母親。
透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孩子在小的時候是非常需要母愛的,哪怕是一個假借的母愛。他都是需要這種陪伴和關懷的。
回到實驗,而在這些猴子長大後,實驗人就把它們放到了正常的猴群中,發現它們不太知道如何與其他猴子相處,而且會出現一種比較敏感暴躁,甚至是自殘的情況。
這個實驗對象雖然是猴子,但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沒有受到足夠的愛和關懷(母親父親的呵護),他會成長成一個怎樣的人。

第三個實驗
焦慮型、迴避型、安全型依戀,這種概念最早期是由英國知名精神分析學家 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研究出來的,以下是他的實驗:
他召集了一群孩子和母親,把他們聚攏在一起,然後讓小朋友在充滿玩具的房間裡面自由玩耍。然後讓母親在他們旁邊陪著他玩時逐漸讓她們慢慢離開,由工作人員進來陪小朋友玩。再來看孩子們的反應。
而這些孩子出現了3種反應:
第一種孩子在他媽媽離開後大哭大鬧,當他哭鬧到一定程度 在媽媽回來以後,他會生氣的說 ”你怎麼能離開我“ “你怎麼能說來就來 說走就走“ “你怎麼現在才回來”,就出現了要被哄、戲精表演(大哭大叫)、特別需要別人關注的狀況。
第二種小孩特別冷漠,他的媽媽離開了就離開了,他說 “OK我知道了”,然後等到他媽媽回來後,他也會照常去打招呼,但非常冷漠。
而第三種情況就是他媽媽離開後,他相對來說有些難過,但媽媽回來後他會比較歡喜。
而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做了更進一步調查:
發現第一類大哭大鬧的小朋友,即便在母親回來後他還是不高興和生悶氣。而這種孩子的母親往往散發的情緒是比較不穩定的,比如她在高興的時候會把孩子捧在手心、陪他玩、帶他逛街等等,但她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孩子愛答不理,甚至有點嚴厲。於是就出現了一種「焦慮型依戀」。
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最依賴的媽媽跟他的親近感是忽高忽低、時而親近時而疏遠的,所以給予了孩子一種巨大的不安全感 & 不穩定感。所以他會產生一種我們現在所謂的情緒不穩定的成人,就是因為小的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

而第二種情況是冷漠型,即便他只有幾歲大但表現出來特別冷漠的孩子。就發現他們的父母對於孩子是比較沒有耐心的,比如說這孩子學什麼學不會,父母就會表現的特別煩躁或對孩子產生厭蠢感。父母對於孩子的「嫌棄」或「冷漠」,就導致了這類孩子產生了「迴避型依戀」。因為對於這類孩子來說,他最親近最依賴的人,都不值得他依賴,所以他天然的出現寧可不依賴的感覺。
而最後一種就是「安全型依戀」,他們的父母情緒本身就很穩定,而且持續不斷的會給予她很多愛。那麼他就會呈現出一種比較穩定和正常的情況。

回到現代的社會,我們開始說 ”現在正常人很少“,因為他從小沒有正常的被對待,不是在他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就出現。所以就產生了種種的問題。
你是否會覺得這些個性很難被改變?
是否在某幾個瞬間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病的人(心理上有病)?覺得自己人格不夠健全。
而你明明可以很幸福很安全,但你卻沒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歸屬感。你不想成為這個樣子!

但阿德勒的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是可被改變的。
他認為 “你永遠可以變成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你可以給自己安全感,過上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原生家庭或童年去綁架。
他的理論偏向 —— 強人心理學
因為其實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內心或性格 是非常非常難的,因為你不能在昨天沒有安全感,今天就突然有了。因為你是長年在某種環境或社會制度下的成長起來。
但有一部分人是可以把自己治癒,克服過去帶給他的影響,然而成為健康積極的人。
你需要的是:
發自內心的想去改變、強大的意志力,認為自己可以改變。
因為「人是不會被過去綁架」的。

即便你是焦慮型,別人可能說你是控制狂。
或你是迴避型,別人說你是石頭。
人和人本就不一樣,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完美的樣子。
如果說你周圍有這種情緒不穩定或心理上有障礙的朋友或伴侶,這不代表他就是天生壞 (也不見得就一定是他的錯)。
你不妨和他聊聊童年,不妨和他一起從這種陰影中走出來。
——希望大家還是可以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力或不斷的學習,量變引起質變。

但如果說,自己覺得自得其樂,讓你覺得甘之如飴。那就沒有非要改變的必要,因為你自己已經給自己這種安全感,沒必要讓一個變數來打破自己的平衡。
人不要強求的改變,而追求的應該是「自洽」,追求的是一種「平衡」。
(不是說大家結婚我就結婚的意思)
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不一樣的,但這不影響我們都像雪花一樣,
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很完美。

原視頻來自:沉醉的小五狼
FaceStation:Professional Makeup Artist Malaysia
Bridal Makeup Price : https://www.facestation.co/service-bridal
Personal Makeup Price:https://www.facestation.co/service-personal
Malaysia Webpage: www.FaceStation.co
Comentarios